顯示具有 台灣史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史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台灣歷史上的漂流紀事 ~ 貝尼奧斯基 的福爾摩莎殖民夢、大南奧國、 羅發號事件、牡丹社事件

 ------------------------------------------------------------------------------------------------------------



黑潮帶著椰子漂流到台灣,
                一些關於台灣的漂流紀事 ......

  南島民族漂流的原鄉、美國輪船羅發號事件、 英國人荷恩 的大南奧國
     波蘭人貝尼奧斯基的福爾摩莎殖民夢、牡丹社事件....










◎  聽聽吳錦發怎麼說 

南島民族的漂流 & 椰子飄流學說
李鴻章不知道的事:鑽石台灣多樣性自然生態 波蘭人貝尼奧斯基
貝尼奧斯基的漂流
英國探險家James Horn(荷恩)的大南澳國
介紹牡丹社事件1
介紹牡丹社事件 2


※ 劉一德 : 你所不知道的 南島民族

※ 劉一德 :從 希拉雅族 爭正名談 台灣 平埔

※ 小故事:椰子島與海巨人










◎ 波蘭人飄流至台灣



秀姑巒溪流水悠悠,太平洋浪濤汹湧,東海岸的歷史中有許多海洋傳奇的故事。也值得臺灣人自我警惕。


貝尼奧斯基,為求航海經驗,曾歷經奧、荷、英、波等國。1769年擔任波蘭騎兵指揮官時,參與俄波之戰,卻戰敗被俘,全身受傷達十七處,年輕的他29歲被囚禁,並流放到西伯利亞遠東的 堪察加半島軍事監獄。三年苦牢後,乾隆36年(1771年5月)貝尼奧斯基又傳奇的誘拐俄國將軍女兒Aphanasia,與士兵等96人逃獄,在堪察加灣 港口中,再一次傳奇的奪取中型俄艦科別特(Corvett!)號快船,被推為艦長。


在俄艦追擊下,一路隨洋流南下,出鄂霍次克海,阿留申群島,經庫頁島、 北海道、日本、經土佐國(今高知縣)、日和佐(今德島縣)、奄美大島、琉球。其與日本交涉經過,是日本近代史重要事件。

 貝尼奧斯基於8月26日漂 流至海圖上的Formsa(臺灣)附近,先派16人分乘端艇探險沿岸,在東海岸(北緯23度32分)登陸,地點可能是 秀姑巒溪河口的大港口附近。引發第一次戰役,雖斃土人60人擒5人。但仍被原住民群擊退後,解纜北行至東北角海岸,28日可能抵今澳底附近,登陸遇到因謀 殺案在馬尼拉被判刑而逃到臺灣的西班牙人伯支可船長(Don Hieronimo Pacheco),伯支可已與土人結婚落地生根,貝尼奧斯基從伯支可Pacheco得知後山清廷、原住民情況。激起他冒險開拓壯志。由伯支可任翻譯。貝尼奧斯基等人與原住民(Huapo)所部二萬人締結同盟,以其大砲、小銃,及馴服的野馬組合而成的騎兵部隊,與Huapo組成聯合遠征隊,征服東海岸的番社,其中包括一萬到一萬二千人最大的Xiaguamay部落。戰利品中獲得真珠、八百磅銀塊、十二磅金塊。


9月12日,離台後再去澳門,由印度洋 返歐,可說環地球一圈,其後招兵­買馬,鼓吹台灣殖民計畫,起草<台灣事情及殖民方策>十二條。

1782 年,貝尼奧斯基將一份取台灣的計劃,獻給奧國國王約瑟夫二世( Joseph Ⅱ),結果未被採納,在法國、英國、神聖羅馬帝國等均未被接受。

  → 當您知道了這段歷史,您還認為台灣自古屬於 XXX 嗎 ?

【冒險家貝尼奧斯基佔領東海岸事件 鄭水萍 Thursday, July 26, 2007修訂】 




◎ 踩到歷史的尾巴         新台灣新聞週刊- 吳錦發 2003/07/31 第383期




來到花蓮豐濱鄉的大港口社區,是應太陽家族頭目之邀,參加阿美族人的豐年祭。參加豐年祭是名目,多年來,我出入大港口地區無數次,其實心中隱藏著一個巨大 的歷史之謎。


史書上如此記載:乾隆卅六年(一七七一),波蘭出身,但在匈牙利任官職的伯爵貝尼奧斯基(Maurice Augast Benoy nsk),參加匈牙利與俄羅斯的戰役,被俘而監禁在堪察加軍事監獄。


一七七一年五月,貝尼奧斯基率同廿八位士兵越獄,奪取了一艘俄艦,一路順著親潮南 逃,俄艦緊追於後,最後於北緯廿三度卅二分,即今之秀姑巒溪口大港口部落登陸,起初受到大港口及靜浦部落阿美族人抵抗,貝尼奧斯基回到艦上,向港口村轟了 幾炮,阿美族人大受震撼,以為天神降臨,遂准其入住。


貝尼奧斯基停留一段時間後,又往北航,至「莫利斯港」(伊能嘉矩考證認定是今之貢 寮雙溪河口),貝尼奧斯基率部眾在此發現大量金、水晶、米、糖、肉桂等珍品,於是貝尼奧斯基認為宜蘭至花東一帶是「天賜良地」,遂帶領少部分部下,返回歐 洲,原計劃說服祖國波蘭將此地納為殖民地,但他發現波蘭已快亡了,遂前往巴黎企圖說服法國國王,但法王沒興趣,反而派他去攻打馬達加斯加,將馬達加斯加島 占領,貝尼奧斯基占有馬達加斯加之後,卻又浪漫地想自立為王,將馬達加斯加經營為柏拉圖模式的「烏托邦」,但法王震怒,派兵征剿,貝尼奧斯基戰死,結束傳 奇的一生。


到大港口是為了尋找「歷史的足跡」,三年前,首次將此故事說給大港口部落的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聽,他很詫異,說阿美的長老們世代傳說,有金髮人到此住過, 布農族的醫生田雅各更證明此言,說他為港口、靜浦一帶的阿美族人看病,曾看過幾個「藍眼睛」的人!


這使我憶起了約二十年前,在偶然機會下,認識的一個女鋼琴師,外型完全像混血兒,眼睛也是藍的,但她堅定告訴我,父母都是台灣貢寮人!


如此,偶然的因子,促使我再三拜訪花蓮大港口部落,今年我甚至帶了馬上要升高三的女兒前來「學習」。


大港口部落的祭典從七月廿日起,至七月廿四日止,共五天,我們看他們開「長老會議」,到殺牛殺豬;大港口部落的大頭目今年以九十七歲高齡去世了,新頭目在 這次祭典中將登基;今年的勇士們到新頭目家「取火」;新頭目向年輕勇士一一致謝、安慰、鼓勵,並向每一位勇士「奉酒」,我們看到了阿美族頭目制和中國封建 貴族的不同。


高潮點在晚上十二點以後,百多位阿美勇士赤裸上身,狂舞至天明。


當女兒提醒我,那些勇士赤裸的上身明顯有「黑」「白」兩種時,我一陣驚悸,在舞祭中的年輕人竟多有一百八十公分左右者。我無意中踩到了歷史的尾巴!


這是大港口部落的傳奇,也是「烏托邦」理想者貝尼奧斯基意圖在花東地區「建國」的故事。







◎ 英國人荷恩 的「大南奧國」


1868年英國人荷恩在淡水貿易商德國人美利士(James Milisch)的支助下,帶領數名外國人及三十幾名噶瑪蘭人在南澳河口登陸,在此地建立堡壘,展開屯墾。然後逐步擴大基地,伐山煮腦,添僱兵勇,成立「大南澳國」,以殖民統治者自居。


清廷得知此事,勸阻無效後,透過外交交涉,向英、德提出抗議。英國領事雖然同意將荷恩撤出南澳,卻遲未行動,同時也聲稱大南澳為生番居住地,不屬於中國領土。同治八年(1869年),英國更派出軍艦至蘇澳,在大南澳停留三日,實際支持荷恩的屯墾行動。就在清廷與英、德持續交涉之際,同年十月卻傳來荷恩遭遇船難溺斃的消息,荷恩的屯墾行動後繼無人,「大南澳侵墾事件」才告落幕。


荷恩拓墾南澳期間,獲得泰雅族人的信任,還娶了一名泰雅族頭目的女兒為妻;短短的時間內,成功地在南澳建立起殖民勢力,最後以悲劇收場,是一段充滿傳奇的歷史。據血源分析今天的南澳地區,還有荷恩的後裔在此生活。

→ 當您知道了這段歷史,您還認為台灣自古屬於 XXX 嗎 ?






◎ 美國人飄流至台灣



1867年(同治6年)2月,由中國廣東汕頭開往山東牛莊的美國輪船羅發號(Rover),行經紅頭嶼途中觸礁沉沒。船上的美籍與華籍船員14人,均搭乘救生艇,飄流至琅嶠(今屏東縣恆春鎮)上岸,被原住民殺害,只有一人逃脫,受到當地漢人的搭救。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W. Le Gendre,又譯為李讓禮)發出照會與臺灣道吳大廷、臺灣鎮總兵官劉明燈交涉。但吳、劉虛與委蛇,讓美方決心自行前往出事地點調查。6月,美國艦隊司令貝爾(H. H Bell)率軍艦二艘、兵力181人,登陸恆春,但苦於叢林與熱帶疾病,加上原住民的攻擊,出兵行動並不順利。


10月,李仙得來臺,與劉明燈一行人深入琅嶠查辦。李仙得獲得同行之英商必麒麟(W.A. Pickering)的幫助,自行與18社大土目卓杞篤達成協議。

內容包括:(一)原住民對殺害羅發號船員表示悔過;(二)嗣後船員遇風漂流至此,原住民要給予救助;(三)「生番」地區不得設立礮臺,但「熟番」地區可以擇地設立

不知情的劉明燈,於達成協約三天後,率軍包圍番社部落,準備擇日發動攻擊。李仙得拿出協議,照會劉明燈此案可以和平解決。劉明燈與李仙得另議定章程10條,並取得附近閩粵各庄與番社土目的保結,事件就此落幕。

→ 當您知道了這段歷史,您還認為台灣自古屬於 XXX 嗎 ?







◎ 日本人飄流至台灣 ~ 牡丹社事件   (許世楷)



一、事件的開端

1871年9月清國與日本國簽署「清日修好條規」,這是清日兩國進入近代性國際關係的開始。而當年12月,硫球船員66名飄流登陸於台灣恒春八瑤灣,誤入山地遭排灣族牡丹社原住民殺戮,其中12人得到附近漢人救援。經過清朝官員護送,72年2月到達福建省福州硫球館,7月歸返硫球首都那霸。

為交涉修訂「清日修好條規」,來清中的日本外務大丞兼少弁務使柳原前光,看到『京報』記載閩浙總督上奏清朝的有關事件報告,就於72年5月轉報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說:「硫球人在清國領土台灣被殺害,為鹿兒島縣參考」,附送該報。7月柳原與英國上海領事會談時聽到:若是歐美國家就會即刻派遣軍艦追求責任要求償金,始使他覺得事態嚴重,8月回國後,日本外務省開始重視。

受難硫球人回那霸時鹿兒島縣官伊地知貞馨剛出差在當地有直接見聞,9月上東京面會外務卿副島報告事件,並提出鹿兒島縣參事大山綱良要借用軍艦以載軍隊派遣台灣問責的建言書。

從參事大山聽到事件的鹿兒島分營長陸軍少校樺山資紀也上東京,見故鄉前輩當時的軍、政界重鎮陸軍元帥兼參議西鄉隆盛,以及其胞弟陸軍少輔西鄉從道等,運動出師問罪。

14世紀時硫球中山王向明太祖入貢受冊封,以來硫球成為「華夷秩序」的一環。17世紀鹿兒島的薩摩藩征服硫球,將其置於附庸,即屬國地位,但薩摩藩貪圖硫球對中國的進貢貿易利益,所以保持不讓中國知道其征服,一直維持硫球對中國向來的關係。牡丹社事件遇難的硫球船,原來也是載朝貢物品渡航中國的。因為這種薩摩藩與硫球的特殊關係,所以該藩出身的上述那些人對牡丹社事件也就特別有關心。

二、出兵的準備

72年10月明治天皇任命硫球國王尚泰為硫球藩王,與其他日本華族即貴族並列。原來在7月立法機關的左院才解釋:「硫球國王乃為硫球人類,不得與國內人類同一混淆」。所以這藩王的任命,可以說是為了要加強硫球人是日本人的說法而做的。10月駐日美國公使德隆(C. E. De Long)會見外務卿副島,對副島台灣原住民地區是否清朝管轄的質問,德隆回答:是清管轄,但其政令不通行,對人民也不能保護,即無有效統治之實,是「所取者的所有物」,並介紹剛從駐廈門美國領事下任的李仙得(C. W. Le Gendre)。1867年美國人飄流至原住民地區被殺害時,李仙得有曾經親自渡台與原住民首長交涉的經驗。與副島見面的李仙得甚至勸告日本合併台灣原住民地區為殖民地。72年12月日本雇用李仙得為外務省准二等出仕,由他擔任台灣出兵的顧問。

72年11月日本太政官命令陸軍少校樺山資紀至清國台灣視察,經由清國73年8月樺山從淡水登陸,調查台灣3個月,一度再到中國,74年3月再來台灣等候來征的日軍。這個台灣調查另有黑岡季備、福島九成、成富清風、兒玉利國、水野遵等人參與。

73年3月副島受任命為派遣清國交換「清日修好條規」批准書,以及謁見慶祝同治皇帝親政、成婚的特命全權大使,但是他自己也講:交換批准書、謁帝都是名,交涉牡丹社事件才是實。6月正當謁帝叩頭問題糾紛副島表明拒絕謁見回國時,差遣隨行的外務大丞柳原、外務少丞鄭永寧訪問總理衙門,質詢牡丹社事件,衙門大臣毛昶熙等回答:只聞「生蕃」掠殺硫球國民,未知貴國人有事;未服謂「生蕃」置之於化外;不得制「生蕃」橫暴,為我政教所不逮及也。柳原等回以若清方不處置,即日方自會處理,遂無共識而散。副島認為「化外」、「政教所不逮及」的發言,對此後日本的出兵有利。

三、出兵的實行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朝鮮交流是經由對馬藩一手進行,維新以後日本政府要直接與朝鮮交涉被拒,產生所謂「征韓論」。73年外務卿副島出使清國中的5月,日朝關係更惡化,日本內閣討論派遣使者,參議西鄉隆盛志願,8月閣議內定之。同月『太政官日誌』有:飄流至台灣南部的小田縣民船員4名,被原住民掠奪的記載。

10月閣議正式決定派遣西鄉使韓,但是該決定被太政大臣代理岩倉具視與參議大久保利通協力翻案,西鄉辭職,史上稱謂「明治6年政變」,此後大久保成為政權的中心人物。

為鎮定政局,岩倉、大久保政權推行出兵台灣,1974年2月閣議通過參議大久保、參議大隈重信聯名提出的「台灣蕃地處分要略」。要對「無主之地」的原住民地區,發動為硫球難民「報復」的軍事行動,這是日本進入近代國家以後的第一次海外武力行動,也是在近代侵略中國的開始。

4月陸軍大輔西鄉從道進昇為陸軍中將,被任命為台灣蕃地事務都督,將領軍出兵台灣。另任命參議大隈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長官,李仙得轉任該局准二等出仕,相當於副長官。

西鄉、大隈進駐長崎,集結遠征軍隊、船舶。聞訊英國公使巴克斯(H. S. Parkes)通知外務卿寺島宗則:若是清國視日本出兵為敵對行為,就要召還從事行動的英人、英船,各國也表明局外中立。新任美國公使賓含(J. A. Bingham)也通知寺島若清國無明文同意,要禁止美人、美船參加。遇了這些列強使節的質疑,日本政府轉為要先緊急照會清國意向,決定暫緩出兵。但是在長崎的西鄉都督4月27日命令被任命為廈門領事的陸軍少校福島九成,攜帶致閩浙總督李鶴年的出兵通知書至廈門,並指揮載兵的軍艦出發,自己卻等候大久保的來會。

來到長崎的大久保面會西鄉、大隈,追認出兵。日本政府公告:硫球藩、小田縣人民先後飄流至台灣「蕃地」受「生蕃」掠殺,為懲罰、以及確保將來的安全,出兵台灣。

四、現地的戰況

到達台灣的日軍5月7日由琅喬灣登陸,按照李仙得的建議,13日以後得一部份漢人協力,撫恤「熟蕃」以孤立「生蕃」,並對「生蕃」地區頻做偵察,其中間有兩次衝突,日軍戰死1名。22日日軍攻擊石門,擊斃牡丹社頭目父子等,該日都督西鄉到達琅喬灣,從社寮登陸;清國第一次使節也出現於此。根據以後的幾次接觸,西鄉判斷:清方「無出兵拒我之色」。

25日「琅喬十八番社」中一部份的原住民頭目等也來會恒春北方網沙,貢獻黃牛、小豬以表投誠,西鄉回送日本國旗、日本刀、毛毯、棉布等以表撫恤。但是牡丹社、高士滑社等,仍然以游擊戰方式繼續攻擊日軍。根據長期從事台灣調查,並當時也隨軍的陸軍少校樺山的日記,28日附近漢人201人連名陳情:請求討伐牡丹社等「生蕃」。

其實在第二次渡台後的4月,樺山在彰化縣特地往訪反對清官苛稅造反的大墩庄廖阿富,但是拒絕廖所提欲拜其為反清盟主之請。至日軍登陸社寮以後,該人之叔廖仕強更來信,要請聯絡日軍以挾攻清軍。由以上可見在台灣現地,要觀察事件,須知清方有原住民、漢人、清官三種立場。

西鄉決定對「生蕃」地區發動總攻擊,6月1至5日動員約1300名分三方面進攻,突入石門口陷落牡丹社、高士滑社等,「琅喬十八番社」中11社投降。至此日軍總共戰死者12名、負傷者17名而已。西鄉派遣樺山返東京報告「討蕃」結束,要開始著手「移民拓殖」,但是風土疫病漸漸流行,至10月有「瘧疾大流行」,「不戰而全軍意氣喪失」的報告。日軍呈現全軍3658名,病死者561名的慘狀,西鄉陷入進退維谷的情況。

五、清、日的國內狀況

4月中,駐清英國公使衛多(T. F. Wade)根據駐日英國公使巴克斯來電,通報總理衙門日本出兵之事,稍後清國總稅務司赫特(R. Hart)也向總理衙門通報該事。5月3日到達廈門的日本駐廈門領事福島遞交上述西鄉致閩浙總督的出兵通知書給清國地方官員,這是日本給清國的第一次公開出兵通知。11日,清國總理衙門向日本外務省發出:台灣為清國領土,為何出兵事前「無議及」的抗議照會。接到出兵通知書的李鶴年也在同日向西鄉發出:硫球、台灣都是清國領土,日本出兵是違反「修好條規」,請速撤兵的回答。

6月清國皇帝下詔給李鶴年等:日本出兵違反「修好條規」,要求其即時撤兵,不從即明示其罪名討伐之。但是沿海各地防備關係者,除了台灣防備關係者以外,都回奏戰備不足無勝算。

同月英國公使巴克斯面會外務卿寺島而責備:送大兵於他國領土,在公告各國公使以前,「私自」出動非文盟國之舉,顯然違反萬國公法,送3000大軍於他國必然會釀成戰爭;若他國將3000軍隊登陸北海道,日本會如何?稍後大隈得到法國人法律顧問鈸索納得(G. E. Boissonade)的解釋:「蕃地」無主論或可以成立,但是清國可以自國安全保障為理由訴之武力介入該出兵,這是國際上被承認的,即指出日本出兵可能引起清日全面戰爭的危險性。

7月向政府對清戰備的質詢,日本將官中,陸軍卿山縣有朋、以及5少將都回答戰備不充分,薩摩藩出身的兩少將也回答戰備不充分,但說勉強可戰。

六、事件的解決

大久保憂慮遠征日軍進退維谷,國際輿論日非的事態,自請赴清交涉,8月I日被任命為派遣清國全權弁理大臣,9月到北京。與總理衙門談判中,大久保奪取領導權不談硫球人所屬,斷定:清國主張原住民地區為屬地,日本主張為無主野蠻之地,兩國主張只是有這一點差異而已。但會談四次都無結果,大久保表明束裝回國。駐清英國公使衛多嫌忌戰爭阻礙其貿易自願居中調停,大久保表示可以得償金撤兵,衛多加壓力於清國,使其同意支付償金。

10月31日清日兩國全權簽署「互換條款」、「互換憑單」,於是牡丹社事件解決。「條款」中清國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對難民或其遺族支付撫恤金;對「生蕃」設法不再使發生兇害。

巴克斯驚歎:「不能預想被侵略者會支付償金」。清方卻有:「能以50萬兩金額回避戰亂」,是外交技術的發揮。日方出兵直接經費約362萬圓、合算運送用船舶採購經費總共約771萬圓,只得回約77萬圓(50萬兩銀),並有多數人員死傷,但是在國際上得到明確合併硫球的依據。

清國自此認定日本為假想敵,尤其是「清日修好條約」清方負責人李鴻章認為被日本背叛,更是如此,從此努力建立北洋海陸軍。

事件中被任命為辦理台灣海防事務的船政大臣沈葆楨建議「開山撫番」。事件後清軍兵分三路:南從鳳山縣通到後山,即東台灣的卑南,並設恒春縣、卑南廳;北從蘇澳通到後山花蓮;中從林圮埔通到後山奉鄉,並設埔里社廳。漢人更進一步向原住民地區擴張。

七、觀察對象層次:

    (1)中日國際關係=列強、總理衙門、日本使臣
    (2)中國內政=總理衙門、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閩浙總督、船政大臣日本內政=硫球、
         鹿兒島縣、陸軍、外務省、內閣
    (3)現地=原住民、漢人、清官

八、爭點:

    (1)台灣現地的所屬=化外之地
    (2)硫球的所屬=朝貢船(日方論點縮少為1)

九、紀念日的意義(與霧社事件比較):

    (1)殺人←→起義=倫理上意義
    (2)被攻反擊←→主動計劃攻擊=主體性
    (3)投降←→自殺=壯烈程度















-------------------------------------------------------------------------------------------------------------------------------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上帝給台灣的三個寶貝 ~ 高山、季風、黑潮

-------------------------------------------------------------------------------------------


高山、季風、黑潮三個寶貝,讓台灣從沙漠之島,變成了上帝賜與我們的迦南美地。
以下是我收集的兩篇文章 & MP3錄音檔....


◎ MP3 錄音檔


吳錦發 : 黑潮、季風、高山對台灣的影響
劉一德 : 加州紅杉 、洋流 與 台灣


◎ 福爾摩莎童話  ~ 【福婆婆的福氣島】 






◎ 【 臺灣的多元文化 】 By 吳錦發


這裡的「多元」不僅指種族多元,凡物種多元、生態多元、價值觀多元都是。我最近看到國科會的研究,臺灣單位面積所含植物種類佔全世界第一位,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單位面積內植物的種類,是全世界最多的國家。

記得我半年前去加拿大,從飛機上往下看,大山大海,氣派十足,全部都是松柏樹林和紅木林,我嚇到了,因為我沒看過這麼大的山、這麼大的海、這麼大的平原。第一天開車到森林遊覽,感覺很好,因為樹很高大;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就煩了,因為每天觸目所及全都是松、柏,算一算不超過四種,不禁開始懷念起臺灣了。

如果你進入臺灣的山林,九百公尺以下,什麼樹都有,九百公尺到一千五百公尺樹種更多,二千五百公尺以上扁柏、臺灣鐵杉……,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貌,每一個海拔也有不同的風情,低海拔有低海拔的鳥類,高山有高山的鳥類,所以聽鳥聲,也很別緻悅耳。此外,雖然野花遍地是,然而低海拔的野花與中、高海拔的野花,卻各有不同品類,爭奇鬥艷,吸引人們的眼光。那時我才知道臺灣的稀奇可貴:這麼小的島嶼,植物種類這麼多,動物種類這麼多,人的種類這麼多。所以,多元就是臺灣的特色。

一、受洋流影響

臺灣為什麼多元?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洋流影響。臺灣自古以來,就是南島航路的一站;南島航路經過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到臺灣、琉球,再上去到日本,臺灣剛好在南島航路上。南島航路可從海洋裡帶來大量的海漂植物,增加臺灣的物種。此外,南島航路也帶給臺灣對外交流很大的便利。當初杜正勝部長說臺灣地圖可以倒過來看,大家罵,其實他的觀點是對的,臺灣地圖橫過來的時候,你會發現臺灣跟菲律賓的距離這麼近,從海洋國家觀點來看臺灣就是這樣,所以洋流是決定臺灣物種多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受季風影響

另外一個原因:是季風。臺灣冬天吹東北季風,夏天吹西南季風。我們知道有很多種子也是隨風飄揚的,飛落到臺灣來,就在這裡生根。另外,空中很多候鳥,夏天順著西南季風從南太平洋來,冬天從北方飛來,各種候鳥經過這裡,吃過的種子沒有消化,排泄之後,落在地上,樹就長出來。臺灣島這麼小,居然有四百多種鳥,美國那麼大,僅有一千多一點而已。季風使得臺灣的生態多彩多姿,不是只有鳥類,我們還做過蝴蝶飛行研究。四、五年前,我們捉到一隻身上寫有日文的蝴蝶,透過網站求證,竟然是在日本本州附近野放的蝴蝶,不可思議吧!所以,順著季風產生物種的交流,超過我們的想像。

季風對臺灣還有另外一個影響是:季風決定了臺灣的命運。在十六世紀大航海的時代,西方世界想來臺灣,須靠兩件寶貝,一是洋流一是季風。臺灣剛好在季風帶、洋流帶上,使得臺灣在十六世紀時,就躍上了世界舞台,變成太平洋的一部份。要是臺灣沒有這二個條件,那只不過是第二個海南島罷了。海南島是大陸的延伸,歐亞大陸的一部份,但臺灣不是;臺灣是依著洋流、季風二個條件,而跳脫出歐亞一部份的命運,變成太平洋的一部份,所以我們的物種比較偏向太平洋。

三、種族的交流

想想看:洋流和季風把大陸的物種帶過來,把動物的物種帶過來,當然也會把人種帶過來。南島民族的生命哲學影響到他們在整個太平洋的分佈,他們以為天堂是在地平線的那一端。為什麼這樣想?因為黑潮從他們的島嶼流過時,常常漂過來一些奇怪的東西,奇怪的花朵,譬如:臺灣的棋盤腳就是從另一處漂過來。假想你若常常在海邊拾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你不免會想像,天堂就在地平線那一端。基於這一觀念,使他們不停地向海洋邁進,去尋找天堂,這種生命哲學使得他們在全世界開擴生存領域,大致東起復活節島,西至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南起大洋洲的紐西蘭島,北到臺灣,剛好是三分之二太平洋的面積。


我在想怎麼有可能一隻船跑這麼遠?我曾在玻里尼西亞看薩摩亞群島的人造獨木舟,他們把差不多二、三千年的樹砍下來,在樹幹上挖空,用網做平衡桿,上面用椰子樹編網做帆;人不是坐在獨木舟上,而是坐在網子裡面,而空的樹幹裡面放了滿滿的椰子,因為椰子不會乾掉,椰子殼在下雨天,還可以接雨水,這就解決了飲水問題。南洋民族的人在海裡漂蕩是很艱苦的,難怪到現在佳里北頭洋的平埔族還維持一個祭典叫嚎海的祭典,向著海哭,唱的歌很悲哀,為了追念祖先在漂流到臺灣的過程中,大多死了,大約百人只存活一、二個,所以臺灣平埔族的祖先是這樣來的。

林媽利教授則指出玻里尼西亞的原住民,是從臺灣出去的,這是科學的說法。不過,我認為南島民族非全由臺灣出去的,但是絕對是像颱風帶來的物種效應一樣,有來有往,就如阿美族的長老說的:「颱風使我們有別人的東西,也使別人有我們的東西。」人種、物種等跟著海流來來去去,相互溝通、交流。

所以,臺灣嚴格說來,也沒有純粹的原住民,洋流和季風造成臺灣種族多元的因緣。1650年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有一萬一千多名荷蘭人在臺灣,他們的資料說臺灣有四十九種民族,二百六十多個部落,可見有多複雜。後來,荷蘭被鄭成功打敗後,匆匆忙忙帶回二千三百左右的荷蘭人,留下來的變成了臺灣人,臺灣人就有荷蘭人的血統,如今大港口部落甚至可能有波蘭人的血統。這在《臺灣通史》有關貝尼奧斯基的描寫寫得很清楚。

另外,臺灣是傳奇之島,也是探險家的天堂。例如:1771年到臺灣探險的貝尼奧斯基(Maurice August Ben-yowsky),他原來是波蘭伯爵在匈牙利當官,1769年參與匈俄戰爭中被俘,被囚禁在堪察加半島,他因誘拐俄國駐軍將領的女兒,與二十八位俘虜共同越獄,奪取俄國軍艦「可畏號Corvett」,航向太平洋,至北回歸線時,停泊在臺灣東岸秀姑巒溪口,上岸探險尋寶。

此外,1868年英國人荷恩(James Horn)率領噶瑪蘭人,企圖在南澳河口建立「噶瑪蘭國」的故事,也是相當有趣。當時,荷恩在淡水貿易商德國人美利士(James Milisch)的支助下,隨同二名蘇格蘭人、美國、德國、西班牙籍墨西哥人、蓋亞那裔葡萄牙人等各一名,率領三十位已被漢人掠奪土地的噶瑪蘭男女,搭乘帆船抵達南澳溪口,建立堡壘開墾。後來在清廷抗議下,一行人搭乘帆船離去,據說船遭風浪侵襲而沈沒,包括荷恩在內,有二十餘人遭難。今天在南澳溪口還有一處十來戶人家,村人當中還有貌似歐洲人者。

所以,臺灣東岸也有波蘭人、英國人、多明尼加黑人血統的後代。
相同的,鄭芝龍擅長經商............

《 節錄自 台灣多元文化的另一種思維──以生態學、社會學、地理學的一個觀察角度 /吳錦發主講 》



◎ 【 海洋台灣 】 By 戴寶村

一、前言:島之國 海之民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七○,人類文化與海洋發展息息相關,十六世紀進入海權時代之後,臨海國家的發展都具有發展的優勢。台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大島,海島的地緣關係、地理條件、海岸港口、洋流潮汐、生業經貿、渡海移民等諸多歷史形構台灣海洋文化的素質。身處廣闊海洋中的台灣島,不但其形成過程與海洋密切相關,台灣島上的住民,自古源自海洋拓殖,產業成於海洋貿易,言行起居生活習俗,皆直接間接與四週的海洋環境和氣候產生關聯,如何保存彰顯並發揚這種文化特質,實為面對全球化趨勢中,與他國互動過程中,保有自我風格,又具有發展雄心的根本要素。
台灣不同的族群都有海洋活動的歷史經驗,部分史前族群和平埔族人駕駛側翼板的船隻配合洋流、季風遠航,東海岸的卑南族有海祭祭典,蘭嶼島上的達悟人更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清帝國治台期間,福建、廣東人民冒險渡過黑水溝前來台灣,「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正是此時移民的心情寫照,其冒險、奮鬥、打拚、追求「出頭天」的精神,成為台灣強韌生命力的根源。一九四九年另一批百萬餘移入台灣的新住民,增加了台灣社群構成的多樣性,這兩波移民群的移居時間有早晚、原籍地與移民背景之差別,清代移民來台歷二、三百年,早已落地生根在地化,新住民亦已進入第三代,依「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散了了」的歷程,往後的在地化將自然加速進展。台灣是一多元族群國家,然而就移民歷史特質而言,「過鹹水」是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亦即台灣人都是海洋之子,這種存異求同的認知是營造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基礎。
台灣以有限的自然資源卻能創造世界矚目的經濟成就,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策略是主要的動力,全球近兩百個國家,我國國民所得位居二十五名,貿易總額排十六名,是世界第七大對外投資國,遠洋漁業第六名、外匯存底為第三名,MIT(Made in Taiwan)的產品流通於世界各地,台灣貨櫃船隊(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乘風破浪航行全球大洋,這些經貿與航運的卓越表現,再加上台灣遠洋漁業的蓬勃發展,成為奠定海洋立國的堅實條件。
台灣具有海島國家與海洋子民的特質,國人應對台灣重新定位,從數個面向進行研究與建構,進而建立台灣海洋文化史觀。

二、海洋台灣

(一)海島也是高山島

台灣是個海島,其生成過程充滿戲劇性,牽涉到歐亞板塊之間的移動、兩個島弧系統的形成、以及最終島弧與大陸的板塊碰撞。其中,典型的海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扮演關鍵角色。
菲律賓海板塊由海底火山噴發後的岩漿冷卻硬化形成,岩漿持續噴發,冷卻物質不斷形成,將先前生成的海殼向兩側推擠,造成海洋板塊的移動,撞上歐亞大陸板塊邊緣後,先產生了琉球島弧及琉球海溝,到歐亞板塊張裂生成南海地殼,南海地殼再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後,造成馬尼拉海溝、呂宋島弧以及呂宋海槽。由於菲律賓海板塊持續向西北移動,位於板塊西緣上的呂宋島弧撞上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將隱沒於海底的岩體與火山送上台灣島,終於形成這個地形構造複雜,且山脈高聳的海島,所以台灣是一海島,也是一個高山之島。

(二)南下北流的洋流

在海洋廣大的水體裡面,洋流是讓海洋中各部分物質、能量以至生物體轉移、交換、循環的最重要因素。洋流能調節氣候,使嚴寒的挪威有不凍港,炎熱的西非有清涼的風。洋流翻動海水,把海底含有豐富礦物質的養料沖上來,供養大量植物在海中生長,成為魚類的主要食物來源,魚類則由漁人捕獲成為人類的食物。洋流也像巨大的輸送帶,把生物散布到地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區,原產於馬來半島的椰子,透過洋流而遍布南太平洋各地;百分之八十的魚苗是透過洋流傳送到世界各地的。
流經台灣的洋流黑潮,是北太平洋流的一部分。從美國加州往菲律賓有一條北赤道流,北赤道流流到菲律賓後轉往北流,形成黑潮;黑潮在日本的東邊開始轉往美洲的方向移動,成為北太平洋漂移流;北太平洋漂移流碰到美國和加拿大的陸塊後,往南形成加州流,往北形成阿拉斯加流;阿拉斯加流在北方碰到阿留申群島後,往西轉折成為阿留申流,阿留申流碰到亞洲邊緣,在庫頁島白令海峽一帶與白令海峽下來的水會合,形成往南的海流親潮。以北半球而言,從北往南流的洋流把寒冷的海水往南送,是一種寒流,如親潮;從南往北流的洋流則把南邊溫暖的海水往北邊帶,因此是暖流,如黑潮。
台灣周邊的洋流分為夏季和冬季兩型,夏季時黑潮流經台灣東岸,西南季風吹起的洋流則從南海往北流入台灣海峽,黑潮海水和南海海水水溫都很高,因此台灣夏季沿海地區的溼度大、水溫高。冬季時黑潮仍流經台灣東部,其支流經台灣南端進入台灣海峽,但台灣海峽北部海面則有東北季風吹送,洋流向南,高屏地區沿海受黑潮支流影響,濕度大,氣溫高,基隆、台北地區因受來自北方的東北季風及寒冷水流影響,氣溫較低。這些洋流對早期人類的移動與文化傳播,水產漁業都有密切關係。

(三)潮起潮落

潮汐是一種規律的海面升降現象。潮汐係由日月天體引力所引起,上下起落自然隨天體運轉遠近及相關位置變動,而有週期性差異。其次,海岸地形與海水深度對潮汐也有影響。就台灣四周潮汐現象比較而言,西海岸水淺,潮差較大,水位變化大;東海岸水深,潮差小,水位變化小。海流也是影響潮汐的因素之一,海水的週期運動中,垂直方向的運動稱為潮汐,水平方向的往返運動稱為潮流,洋流則是依季節性的變化,朝著某一固定方向的流動。洋流對潮流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連帶也會影響潮汐的變化。此外,潮汐也受氣象因素如颱風、降雨、季節溫度變化等影響。如颱風過境時,除使氣壓大幅下降外,也會因持續的向岸風或離岸風引起水位較大的變化。
潮汐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如船隻沿海航行、離岸及靠岸時,潮流、風向及潮差等,均是影響船隻行動的重要因素。在海岸工程方面,海堤或港口的設計,必須先蒐集完整的潮汐觀測資料。民眾在海濱的休閒活動,如選擇乾潮時抓螃蟹、撿拾貝類和海藻,釣魚須依所釣魚種選擇漲潮期或乾潮轉漲潮的時間,連觀測水鳥都要選在滿潮前後的時間。潮起潮落之間人與海洋也建立了充滿動態的關係。

《 節錄自 海洋台灣 》



◎ 延伸資料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星期專論》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 MP3 - 錄音檔 】

王美琇 談 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吳錦發 ~ 讀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有感 1
◎ 吳錦發 ~ 讀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有感 2


【 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王美琇 


所謂的「國」並不是「統治機構」,而是指具有悠久歷史並名為「日本」的土地風俗。那裡有我們喜愛的山川自然,有祖先和家人,有熟悉的社區。保衛這個國,就是保衛自己的家,也是保衛記錄著自己存在的歷史。──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今天是兒童節。每個小孩,就像是一棵大樹的幼苗,將會在這塊土地上慢慢成長茁壯。

凝望著孩子天真的臉龐,我不禁想著:這些國家的幼苗,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是堂堂正正的台灣人?或者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們未來將如何想像和描繪自己的土地與國家?上一代和這一代的認同糾葛和錯亂,會不會又蔓延到下一代?這樣的痛苦能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終止?我們究竟要給孩子什麼樣的國家圖像?

不了解台灣的異鄉人

不久前,年輕的姪女突然問我:「姑,你為什麼討厭國民黨?」我這樣回答她:「因為國民黨五十年威權統治的大中國教育,讓我成為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姪女又問:「這是什麼意思?」我說:「直到大學畢業後,我才開始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包括台灣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等。那時候的我,連台灣西部縣市從北到南的排列都搞不清楚。這樣的大中國教育結果,讓我覺得自己簡直就像是個異鄉人,完全不了解台灣,我怎麼配稱自己是台灣人呢?所以我痛恨國民黨,痛恨這樣的殖民教育。」姪女的頭低了下來,輕聲說:「我很愛台灣,但是我到現在也不很了解台灣呢。」看著她,我的心隱隱作痛。我知道,我們所受的痛苦已經蔓延到下一代了。

因為不了解土地的珍貴,讓我們的國家之愛如此脆弱和錯亂;因為不了解鄉土的歷史,讓我們不知道身為台灣人的意義和驕傲;因為不了解台灣的獨特和優勢,讓我們如此容易被商業利益和大中國意識蒙蔽,看不清該全力保衛自己的國家——台灣。

請容許我在這裡,與你分享點點滴滴值得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奇蹟。

引以為傲的台灣奇蹟

你可曾知道,全世界僅存的二千多隻黑面琵鷺,有三分之二每年秋天都會選擇到台南縣七股鄉曾文溪口過冬?你可曾知道,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候鳥,清明前後南投埔里有六萬餘隻的家燕;秋季的墾丁有灰面鷲鷹和赤腹鷹群;以及成千上萬隻的鷸鳥大軍在春季時集結在各河口沙洲?

你可曾知道,至少有四百五十餘種的野鳥(包括留鳥和候鳥)出現或終生生活在台灣,單位面積的生物密集度幾乎是世界之冠?早在十九世紀台灣就已經是鳥類學的研究重鎮,歐美日學者絡繹不絕來台,台灣野鳥轟動國際。

你可曾知道,台灣是由兩大板塊撞擊而成?花蓮和台東以東是菲律賓板塊、以西是歐亞板塊,兩大板塊在幾百萬年前撞擊而成現在的台灣島,而撞擊擠壓隆起的台東海岸山脈,至今仍以每年兩公分的速度往上生長?這難道不是世界奇蹟?

你可曾知道,台灣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超過百座,海拔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的玉山,正是東亞第一高峰?

你可曾知道,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地佔台灣土地的三分之一,由於從平地到高山的落差極大,加上洋流經過和季風影響,使得台灣孕育出熱帶、溫帶及寒帶的植物種類?台灣原生植物約有四千餘種,台灣特有種佔一千一百多種,其多樣性更是世界罕見。

你可曾知道,台灣從東北海岸到東海岸的地質地形,由於山脈逼近海岸,加上東北季風伴生的強烈波浪,以及岩石特性(頁岩和砂岩的軟硬節理),使得奇特無比的海蝕地形包括海蝕平台、蘑菇岩、豆腐岩等隨處可見?

這不僅是世界罕見的地理景觀,更證實大自然所形成的古蹟和陸地上升的近代史。這些古蹟是大自然耗費數百萬年的力量,逐漸侵蝕而成,她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特殊性,不就是台灣渾然天成的世界奇蹟嗎?

被封箱的台灣近代史

以上我所簡述的「事實」,從來不曾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在教科書裡讀到,不是嗎?這就是中國國民黨的大中國教育課程裡,「刻意」疏漏掉的、有關我們生長土地的真實事跡。也就是這樣的教育,讓我們一代又一代地成為這塊土地上的異鄉人。

上述僅僅是自然景觀而已。關於台灣古代史、近代史和地區發展史,我們又可曾被認真教導過?

從去年十月開始,在辜寬敏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在全國展開「國家危機與公民責任」三一九鄉鎮巡迴演講,至今已經走過四十個鄉鎮。上個月甫到台南縣麻豆鎮。整個工作團隊多是年輕人,他們第一次聽聞曾發生在一九五○年的「麻豆事件」,而他們正踏在歷史的場景上。

一九五○年五月,麻豆鎮鎮長謝瑞仁等三十多人,被國民黨當局以「意圖顛覆政府」罪逮捕並判死刑和無期徒刑。其他郭天生等十八人被判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這就是二二八事件後的「白色恐怖清鄉行動」,幾乎整個麻豆鎮的精英都被剷除殆盡。

了解這段歷史後,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歷年來的選舉,麻豆鎮民進黨得票率始終居全國鄉鎮之冠?我也更篤定證實,為什麼國民黨至今不敢將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寫進教科書?因為,讓人民知道真相,中國國民黨一定垮台。

台灣是我們永遠的歸屬

日本前首相安倍說:「要讓年輕人自然而然地疼惜自己生長的國家,首先,必須在社區、地方和學校培養鄉土之愛,對國家的歸屬意識就會在鄉土愛的延長線上醞釀而成。」

人必須有歸屬,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是的。我們屬於這塊土地,而這塊土地也是我們生命的記憶。無論走到世界任何角落,我們的心永遠都有一個歸屬,那就是我們最深愛的祖國——台灣。

當我們愈了解她,我們對她的感情就愈深;當我們愈了解她,我們愈懂得身為台灣人的自信和驕傲。千萬不要做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人因為夢想而偉大。做為一個台灣人最偉大的夢想,就是要在我們生長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名叫「台灣」的國家。台灣——才是我們最深愛、也最名副其實的國家名字。我們要將她銘刻在自己的心靈版圖,以及這塊土地上;同時,更要讓她在世界版圖上發光發亮。

以「台灣」之名,我們引以為傲訴說她,我們抬頭挺胸行遍天下。 (作者為搶救台灣行動聯盟總策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