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台灣四大革命:1786年 林爽文 革命

-----------------------------------------------------------------------------

台灣四大革命:1786  林爽文革命






林爽文被福康安圍剿追擊
                 最後悲憤棄甲投劍集集小半天 ~
                

                 如同『爽文劍井』遺址的殘破
                   現在,有多少台灣人知道這一段歷史了 ?









郭弘斌 - 林爽文革命1
郭弘斌 - 林爽文革命2
吳錦發談談林爽文革命事件的背景-天地會



  -----------------------------------------------------------------------------


 一.  苛政猛於虎、結會自保

滿清政府將台灣以統治敵境的心態來處理,所以自然而然以虐政和苛稅加於台灣本地人的身上。因此,台灣本地人也不得不成立組成各種的「會」,藉以保護自己。

這些台灣本地人的「會」,有的是由幾個村莊結成一種互保互衛的攻守同盟組織較大,同時也有由個人組成或由幾宗族結合而成的神明會、爐主會等較小的組織。但是組織最健全、規模最大的就是「天地會」。

「天地會」是由鄭成功、陳永華所創立的洪門天地會所延續下來的,也就是百年前就有的抗清組織。

滿清對任何有組織的結黨是絕對禁止的,根據「大清律例」規定,秘密結黨視同謀逆,無論首從都必須問斬,所以天地會是以地下組織的方式組成抗拒貪婪成性的大小滿清官員。在滿清統治台灣二百一十三年間的虐政與苛稅之下,台灣本地人社會中普遍存有「天地會」的組織,並且各設據點,盟友眾多。

 


二.  少年林爽文

 

林爽文之父林勤,在中國生活困苦,於一七七三年(林爽文十七歲時)攜家眷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定居在彰化縣大里杙莊,藍興堡(台中縣阿罩霧.今之霧峰)。來台之後以耕田、趕車為業,努力生產,於是就有了積蓄。

林爽文曾任彰化縣捕快,後來看不慣官場的貪污腐敗憤而離去。當時,台灣經過勤墾經營和水利農業改革(八堡圳),人口增多,糧食豐富。

林爽文離開彰化縣衙之後,一度以趕車、當苦力為生,累積一些錢財後向同族宗親租田耕作,生活才漸趨穩定。

1784年(乾隆49年),林爽文在偶然的機會下,結識了從漳州來台傳播天地會的同鄉嚴煙,他在嚴煙的鼓吹下加入天地會,兩年多之後,被公推為「大哥」,聲勢更上層樓,名氣響徹全台。

滿清據台時期因視台灣為異域、為敵境,其所派來的官吏個個貪得無厭無,政府腐敗,貪官橫行。當時台灣府是的官員有如下的形容:

「貪婪之吏,以宦為賈,舞弄文墨,剝民脂膏,三年報罷,滿載而歸」

既然官員以剝削台灣人民為業,以獲得金錢為榮,所以台灣知府孫景燧任意虧缺國庫,以公肥私。總兵柴大紀任職兩年,貪污所獲達,「金銀五、六萬兩」。

全體的台灣本地人眼見如此貪官,廣大人民自然而然對據台的滿清王朝的懷恨在心。自然自求多福,趨向天地會,其組織在台灣迅速擴大,入會人數不斷增加。







三. 諸羅風雲
 

一七八六年七月,台灣道李永福得知天地會的活動,密命所屬兵營前往緝捕,將天地會的黃鍾拘捕,並押解到諸羅。

同時,天地會的楊光勳與其弟弟楊媽世爭奪家產,各擁黨羽明爭暗鬥,楊媽世自行設立「雷光會」,組織結黨以對抗。

滿清官吏逮捕楊光勳的父親楊文麟。威脅楊文麟交出其子楊光勳。此時滿清軍把總陳和又拘捕天地會的張烈。是夜滿清把總陳和將兩要犯夜宿於斗六門,天地會認為機不可失將滿清把總陳和殺死,劫走天地會黨員。

總兵柴大紀據報得知自已的軍士被殺,要犯被劫,就與台灣道李永福等人整兵齊赴諸羅。柴大紀認為諸羅全都是反清天地會人士,並放縱兵士當街隨便拘捕數十人以充數。

天地會為了掩飾,將革命黨人所組成的「天地會」改為「添弟會」以矯飾。滿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會,到處搜捕該會會員,並借此機會,有理由向民間公然燒殺搶奪,中飽私囊,並也濫殺無辜。此時諸羅已成人間地獄。





◎大里杙莊(台中大里)/ 彰化/ 諸羅位置圖









 

四. 林爽文台中起義
 
天地會黨人林泮、林領等從諸羅(嘉義)逃到大里(台中縣)。十一月初旬,總兵柴大紀北巡,至彰化。滿清理番同知長庚請柴大紀派兵駐守彰化,但是柴大紀不允而歸。

知府孫景燧得知以捕捉天地會員有利可圖,於是派兵進駐彰化,命知縣俞峻和游擊耿肚文進駐大墩(今台中市)。清廷由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游擊耿世文等率兵三百進討駐此。先放火燒幾個村莊來恐嚇、威脅本地人無辜婦孺,各地盟友接到警報,紛紛趕到大里,企圖籌謀反抗。

十一月二十五日,彰化知縣俞峻發動捉捕天地會黨人,並率兵駐營大墩(大里杙之鄰村,今之台中市),肆意捕獲無辜百姓,放火焚燒民房。

因為這樣的貪官橫行,林爽文眼見盟友及一般居民的憤怒到極點,又天地會是以除貪抗清為目標。終在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被迫率眾起來抗暴,即時攻入大墩,盡殺此地的文武官員。

十一月二十九日旋攻陷彰化縣城,殺知府孫景燧、理番同知長庚等文武官員數十人。


----------------------------------------------------------------------------------




----------------------------------------------------------------------------------










 

五.  竹塹響應

竹塹的王作、王勳(王芬)響應彰化方面的起義,率眾襲擊清軍,革命義民軍於十二月一日攻佔竹塹街,殺竹塹巡檢張芝馨。

起兵僅五日就擴及至竹塹街,林爽文登高一呼,全台響應,可見滿清在台的官員從南至北受到全台灣人的唾棄。

 


六.  林爽文彰化建國

十二月,林爽文在彰化城內,被擁為「盟主」,改元「順天」,創建台灣農民革命政權的獨立王國。以駐竹塹的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王勳(王芬) 為平海大將軍,劉懷清為知縣,劉士賢為北路海防同知。

林爽文的台灣革命義軍發兵攻諸羅,十二月六日再攻破諸羅縣,殺攝縣事董啟蜒,原署縣事唐鎰、左營游擊李中揚及台灣道幕友沈謙、沈七等貪官全部正法。

諸羅為台南府治的門戶,諸羅破則台南府治垂手可得。而是時各處響應,斗六門、南投、貓霧俱破。

林爽文派偏師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經略當時未全開發的廣大淡水廳(今新竹以北)地帶。攻占淡水,滿清護淡水同知程峻自殺。平日欺壓百姓,當場臨危無法守城,在十二月十三日敗死在義民之手。

消息傳至南投、斗六各地人民也立刻加入反清行列。如此僅數日全台,除了台南府城及鹿港外,盡歸革命民軍之手。


林爽文的革命義軍雖是農民子弟軍,沒有正規的軍事訓練與組織,但是以同是本地人的心境,所到之處,與地方百姓和睦相處,不像滿清軍隊藉機搶奪民間財物。林爽文並反復發布告示:

1. 反清是為剿除貪官污吏。凡貪官污吏,皆依法處死,沒收財產以供軍需和濟貧。
2 對革命軍嚴令不許「妄殺一人,混取一物」,犯者「按法究治,決不姑寬」。
3 消除滿清的分化,申明無論閩粵民番,一視同仁,共同完成革命。



七. 南路 - 莊大田起義


林爽文起義的消息傳到鳳山,以莊大田為首的天地會數千舉旗回應。乾隆五十二年正月,莊大田率南路起義軍攻打鳳山縣城。

 
一如其他滿清軍,南路營參將胡圖里聽到義軍攻來,立刻逃亡。鳳山縣滿清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等戰死。莊大田攻佔了鳳山後,捕獲知縣湯大紳於是公開在鳳山縣群眾之前,列數貪贓枉法之事後就地正法,全民歡呼。



    康熙時期鳳山古城圖
  




接著,南、北兩路義軍乘勝進兵台灣府城(今台南市)。這時的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著除府城和鹿耳門外的西部廣大地區。
 

 

八. 義民扯後腿
 

林爽文起事,短短幾天就攻陷全台,清廷的據點只剩下府城,林爽文陣營氣勢如虹。不料在圍攻府城時,林爽文被流箭射中手臂,只得暫時退回大目降(台南縣新市)。

然而此時,鹿港泉州籍義民林湊等人突然率眾襲擊彰化縣城,大殺漳民並且焚燬民房,林爽文不得不緊急率領部隊回防,莊大田也因為下淡水溪的客家庄民從背後襲擊,只好暫停攻城行動,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  


滿清方面的海防同知楊廷理兼府事,召募在台南府城的本地人,這群受分化後並以為「義勇」為名,替滿清政權修城柵。楊廷理並遣人員渡海向中國滿清告急。

總兵柴大紀要游擊蔡攀龍率澎湖兵七百,駐桶盤棧;而林爽文之軍已據大穆降,距城二十里,循山行,可達南路。滿清楊廷理與守備王天植伐之。千總沈瑞先行,戰林爽文於大灣而死。

楊廷理、王天植受圍危急,但棄城突圍而出。林爽文之軍隨後逐之,並且立即遂圍府治。當時清兵疲怠,全靠各城親滿清義民助陣,可惜府城竟不能入。

 

九. 調兵來台  - 鳳山爭奪戰

起義軍的迅猛發展,引起滿清政權的驚恐,立即在中國內地調派最強悍的兵將前往台灣鎮壓。

福建總督常青,急調水陸二支大軍赴泉州,常青為林爽文革命起義後由中國主導滿清政府征台的指揮領導者。一七八七年正月,派出水師提督黃仕簡率金門、銅山之兵二千由台南地區的鹿耳門登陸台灣,陸路提督任承恩統提標長福、興化之兵二千至台灣中部的鹿港登陸,共計四千名福建兵馳援台灣清軍。

其他中國福建的海壇鎮總兵郝壯猷、副將徐鼎士也派兵來台。滿清水師提督黃仕簡命柴大紀取諸羅。

海壇總邱郝壯猷南出二十里即遭受阻止;頓兵五十日,不敢與革命軍接觸,最後到達鳳山時,才發現鳳山城已無革命軍守,所以招民復業,革命黨人也乘機混入鳳山城,當然滿清官員是根本不知道的。

三月初十日,林爽文的革命軍再攻入鳳山,鳳山光復。據守在鳳山的滿清福寧游擊延山、安平游擊鄭嵩、同知王雋均死,郝壯猷逃至台南府。任承恩逃至鹿港。滿清第一波派來台灣的勇將戰敗了。黃仕簡、任承恩被「革職拿問」。



林爽文革命義軍進攻圖                                                                                                   









 

十. 增兵台灣

清廷為挽回軍事危局,乾隆皇帝親自下詔任命常青為將軍前往台灣督師,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再度調集清軍,這是第二波從中國所調派的大軍。

此次由廣東出兵四千、浙江出兵三千、駐防滿兵千人,以江南提督藍元枚赴軍,與福州將軍恆瑞均為參贊。誅郝壯猷,逮任承恩,以柴大紀代之。

江南提督藍元枚至台督師,沒多久即死於鹿港,主帥未戰即死。於是閩浙總督常青親自肩負起主帥大任,披掛上陣來台,統兵萬人,一時清軍軍勢頗振。


十一  台南攻防戰

二十四日,革命軍莊大田再來攻台南府治,滿清軍防禦不敵,退守中洲。

次日,革命軍的陳靈光、謝檜掠東郊,逼草店尾;許尚、陳聘亦攻小北門。林爽文之弟林永率所部千人至大目降(新化) ,與莊大田會師。

二十七日,自擊桶盤棧,以莊錫舍攻小南,謝檜攻大東,林永攻大北,許尚攻小北,四路合圍,號稱十萬。

常青將部隊分派任務,以游擊邱維揚、守備黃象新守柴頭港,守備曾紹龍守草店尾,守備王天植守小東,都司羅光照守小南,參將宋鼎守大北,參將左淵守小北,行文給蔡攀龍固守桶盤棧,而常青自佩弓矢至大東門督戰。

受到分化後親滿清之義民萬人出城助滿清。自黎明至於日中,戰況極為劇烈。清軍敗退。

莊大田引軍向東進軍,但在桶盤棧之蔡攀龍暗地尾隨莊大田之軍,被識破,中伏,清軍傷亡大半,蔡攀龍不能逃脫,坐騎亦受傷。

常青在城上看到了,令參將特克什布馳救出攀龍,但滿清的把總余典、王澤高俱戰死。莊大田之部將謝檜等又進迫小東門之下,縱火焚城上的觀敵樓,清將王天植將火撲滅。親滿清之義民饑不得食,退入城。


十二 常青討救兵

一七八七年五月十二日,常青下命清軍開始總反攻,但各路清軍的戰況皆不利。諸羅被革命義民軍圍困日久,城中乏糧,幾乎瀕於危急。

常青看林爽文及革命義民軍聲勢猶大,所以不敢出城作戰,而不得不厚起臉皮向清廷中央政府請求全國最精銳的援軍六萬人來台。這是第三波由中國派遣全國最精銳的部隊來台。



十三 常青兵敗、 福康安攻台

六月二十四日,清軍以魏大斌率兵千五百援諸羅,至鹿仔草而敗。又以參將特克什布、游擊藍玉田、副將蔡攀龍等三次往援諸羅,皆被抗清義民軍所截斷,損兵大半,才得入城。


八月,廣東副都督傅清額、江寧將軍永慶各以援軍至。常青仍頓兵府城,恆瑞及總兵普吉保兩路援兵各五、六千,亦不敢進,反張皇事勢。

清皇帝詔解常青、恆瑞之任,以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代之,這是滿清政府三度更換主帥。

乾隆皇帝並下旨嘉獎,幫滿清政府抵抗林爽文的革命軍的義民,改諸羅為嘉義。這就是嘉義地名的由來。

十月,再次調集全中國最精銳的軍隊來台灣作戰,更改主將為陝甘總督福康安並給予平台大將軍的封號,十月二十九日,統侍衛巴圖魯一百二十餘員,湘軍 (湖南兵)二千,黔兵(貴州兵)二千,粵西軍(廣西兵)三千,川軍 (四川屯練兵)二千,共有九千大兵,乘戰船數百艘,於十月二十九日登陸鹿港。鎮壓台灣人的革命運動。

 

十四  彰化失陷、退守斗六門

林爽文聞報,派遣部隊抵抗清援軍。十一月初四日,林爽文軍與福安康軍大戰於八卦山。索倫佐領阿木勒塔先登,林爽文軍敗走,林爽文的第一重鎮彰化又失陷。

福康安南下,遇戰於崙仔頂。海蘭察率侍衛巴圖魯分兵為五,以義民千餘為左右翼;再戰於牛稠山。初六日,滿清援軍入嘉義城。初七日,福康安至。初九日,林爽文再率眾數萬,再攻嘉義西北隅,海蘭察出戰,彼此死傷甚多。林爽文退守斗六門。

福康安命海蘭察、普爾普、鄂輝等自十四甲而北,自與恆瑞策其後,大戰於興化店。護軍統領舒亮亦受策自鹿港而進,伐中寮,破大肚溪而南,以通海口之路。

十八日,攻斗六門。林爽文據壘守,決水以阻。別屯所部於大埔林及中林大埔尾,復東屯菴古坑以為援。福康安分軍進。在隘口地方林爽文設下竹釘,防止追兵。

 


十五  林爽文敗走集集

林爽文再回到大里杙,築土城高壘,列巨砲內設木柵兩層沿溪置卡,以拒清軍。

十一月二十四日,福康安至丁臺莊。林爽文乘夜攻,列炬如白晝。雙方射出萬發弓箭,互有死傷。二十五日,康安分諸將,自西南、西北兩路進,併力搏戰。



    
最後林爽文不敵,帶妻、子等走集集。清軍入莊,四處亂殺,屠殺林素、林成、林快、江近、許三江、劉懷清二百餘人,獲大小百六十餘尊器械糧食無算。


 

十二月初五日,清軍至集集。林爽文築壘溪磡,斷木塞道,列營山上。福康安遣普爾普繞山行,海蘭察亦率侍衛涉溪進,四川練兵攀援而上。

這是台灣中部高山地形,清將海蘭察率侍衛巴圖魯分兵為五,侍衛是滿清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特別由四川的山地(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原)調集而來,大都為藏人,又稱之為「四川屯番」,此部隊是福康安、海蘭察渡台最精銳的勁旅。

這次滿清備有習於高山的四川屯番,此番有能力高山作戰。又以義民千餘為左右翼;再戰於牛稠山;林爽文敗。次日,福康安至。




    ※成王敗寇- 清平定台灣得勝圖  - 攻克大里杙


 

林爽文走小半天,匿將妻子等藏於番社。社丁杜敷縛其父林勸、弟林壘、母曾氏、妻黃氏以獻。清軍復逐之,林爽文竄埔裏社山中。福康安分汛諸軍,檄歸化土番入山搜索俘林爽文。


    ----------------------------------------------------------------------
                                             ※ 南投縣鹿谷鄉小半天古戰場

    
  
    ----------------------------------------------------------------------



十六. 莊大田兵敗琅喬


一七八八年春正月初四日,福康安統師而南,駐灣裹溪。


南路的莊大田得知大勢已去,於是放棄鳳山,走入琅喬據尖山之險而繼續抗戰。二十四日得不幸鳳山亦失守。莊大田走琅喬(屏東恆春)。地極險,乃駐軍柴城。

二月初五日,福康安以侍衛烏什哈達(四川番屯)自海進,海蘭察、鄂輝自山行,而自統師至風港,越菁穿林,深入三十里。莊大田部隊大部份被消滅,血染沿海。

三月五日早晨,莊大田、簡天德、林進等三人潛至海邊,欲捨船逃離台灣,為官兵、粵民所圍,三人束手就擒,三月十日,海參贊再率各路大軍掃蕩琅橋「全面清鄉」,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六月間訪獲莊大田幼子莊天畏。林爽文和莊大田的抗清戰爭,總共歷時一年四個月至此結束



 --------------------------------------------------------------------------------
   * 成王敗寇- 清平定台灣得勝圖 - 生擒莊大田
 --------------------------------------------------------------------------------





林爽文於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從容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林爽文起義,前后經歷一年零三個月,參加人數達數十萬,它不僅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而且是清代歷史上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
 

   ---------------------------------------------------------------------


                  ※ 赤崁樓御龜碑

                                   清王朝成功壓制林爽文後,乾隆撰詩文表彰福康安的功勞所設。


  



  -----------------------------------------------------------------------

※ 台灣四大革命

   1652年 郭懷一抗荷
   1721年 朱一貴抗清
   1786年 林爽文抗清
   1862年 戴潮春抗清

  台灣大百科 林爽文
  台灣大百科 莊大田 




◎ 不以選票械鬥‧不當選戰義民  
早期渡台開墾的移民,來自不同原鄉,因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自然形成各籍分類聚居、依籍貫劃分地盤的現象。又因台灣河川多東西走向,形成天然障礙,南北交通不便,許多地方的開發,皆依大陸對渡口岸為主,所以來台的漢語族的移民及其後裔,仍抱持與原鄉祖籍的認同,難以形成台灣全島的意識。這些沒有台灣全島意識,卻分別帶著不同的「原鄉認同」的移民(及其後裔)由於生存競爭,遂發生摩擦,進而衝突群鬥。閩南人與客家人鬥;閩南人中,又有彰州人和泉州人的衝突,泉州人中,又有同安人和惠安、南安人火拚;或是某姓和某姓爭鬥;這庄和那庄車拚.,不同的樂團也對打;甚至同職業之間也有火拚。這種群鬥,即所謂「分類械鬥」。

當時的台灣社會,往往因「分類」而械鬥;也因「械鬥」而更「分類」,例如─

「南北兩路沿海則泉人為多,近山則漳人為眾。每遇分類械鬥,漳人插居沿海者亦搬入內山;泉人附居近山者,亦移徙海濱。漳山泉海,各自聯絡一處。」連莊拼鬥,往往數月不止,甚至還有打三年的紀錄,台灣在清朝統治的211年之間,發生過60次大械鬥,可見當年這個移墾社會的族群對立的嚴重,有礙於台灣全島意識的形成。

這種只知道有自己的族群、自己的村莊,而無台灣全島概念的族群意識(或庄頭意識)也往往被清朝統治者加以利用,過去每有抗清行動,閩客漳泉常因分類對立而被清政府分化,「泉人倡亂,則漳屬起而攻泉;漳人倡亂,則泉屬起而拒漳.,粵之於泉漳也,亦然。」(林豪,《東瀛紀事》卷上)


一七二一年朱一貴起事時,原本閩客籍人民齊響應,後來卻演變成閩客械鬥,南部客家人轉而協助清軍作戰;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之役時,以漳籍人為抗清主體,結果泉籍人反成為清政府的「義民」;一七九五年陳周全抗清時,反抗軍主要是泉州籍,而漳州籍則協助清軍鎮壓。 

一八六二年戴潮春起兵之初,有鑑於清政府利用台灣這種閩客漳泉的族群對立,加以分化反抗勢力,大大削弱了人民反抗鬥爭的力量,因此戴潮春提出「連和二屬」「協衷共濟」的主張,「二屬」指的是漳洲人及泉州人。他強調「二屬不相欺凌,方可協衷共濟,庶免分類之變」。

戴潮春本身屬漳籍,所以在行動上,他注意吸收泉籍和客籍人參加領導集團。然而,戴潮春本人雖有此認識,但是眾將領中族群對立的意識已深,一些漳籍將領在行動中仍有不尊重泉籍人利益之舉,一部分泉籍將領相繼離去,投向清軍。民間漳泉對立的族群意識仍深,在幫清廷鎮壓反抗軍的「義民」中,泉川籍也漸漸多起來。清政府的分化作用還是奏效。

當戴潮春攻打泉州人密集的鹿港時,泉州人堅守抵抗,雙方對峙不下,使得官兵能從容佈置反攻,並獲得泉州人各庄的協助,阻止戴潮春反抗軍的南進。戴潮春最後還是功敗垂成。

那些統治者所褒獎表揚的「義民」,其實只是跳不出庄頭、族群意識的小格局之民而已。「義民」只知有本村、本庄、本族,最後卻是被外來統治者利用而不自知(當然,反抗軍本身或另有可議之處,此處不論)。

今天,隨著社會變遷,十八、九世紀的械鬥雖然不可能重現,但是族群意識似仍若隱若現。座頭意識也仍未完全褪色。因此,每逢選舉一到,候選人便加以利用。候選人每到一村一庄,就極盡討好巴結之能事,說他如何想辦法照顧該村該庄;每到某一族群聚落,便立刻表白他如何照顧該族群,甚至硬拗說他也有該族群血緣;每到一宗姓祖祠,就立刻認祖歸宗,說他也是其後代子孫....。

小格局的選民,仍只考慮自己一族、一村、一庄或一家的事,而不去考慮台灣的整體發展。誰來過我們村子走兩趟、誰送了我們鄰里幾十萬元、誰可能讓我的族群重振過去的優勢地位....:誰就是我效命投選的人選。這種小格局選民的心態,是清代「義民」的現代版。

今天,我們不是在選村里長,不是在選鄉長,不是在選「客籍總會會長」,也不是在選「X氏宗親會理事長」,我們是在選總統。我們需要有以整體台灣為格局的心胸。建構台灣為主體的國家觀,是今天當務之急,為了這個國家的建構,請不要用選票「分類械鬥」,更不要在選戰中做一個被利用的「義民」。( 自由時報
李筱峰 2000/03/03)




--------------------------------------------------------------------------------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