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台灣四大革命 1862 戴潮春 抗清

----------------------------------------------------------------------------

台灣四大革命:1862  戴潮春抗清



「聯合客家、泉州 ,協衷共濟,創建台灣國 !」



      「不以選票械鬥‧不當選戰義民 」~ 李筱峰










  -----------------------------------------------------------------------------


  
一.   少年戴潮春


 戴潮春字萬生,彰化縣四張犁(今台中北屯)人,戴潮春家庭富裕,祖父戴神保屢考秀才不上,花錢捐了一個貢生頭銜。戴潮春為人慷慨,熱心公益,道光年間已經是地方上的領導人物;父親戴松江,生子七人,戴潮春排行第四,戴潮春的哥哥戴萬桂為了與阿罩霧(台中縣霧峰)林家爭奪田租,曾經結土地公會自保,因成員多來自八卦山下的彰化,所以亦稱為八卦會。

戴潮春,原在在北路協擔任書記工作,北路協副將的嘉義營參將夏汝賢,知道戴潮春家中頗為富有,想要勒索,逼使戴潮春乾脆離職返家。



※ 臺中四張犁國中,位於:台中市北屯區后庄路699號,不知現在的小朋友是聽過戴潮春否 ? 







. 召鄉勇組團練


後來他的哥哥病亡,戴潮春糾集「八卦會」舊黨徒,擴大規模,加入天地會,並以維持地方安寧為名,在地方上辦理「團練」,這種「鄉勇」的地方治安力量,在清朝體制上是被允許的。

此時太平天國在中國發動內戰,台灣人心惶惶,盜賊四起,而從中國派來的官士兵又沒有戰鬥力,所以這支民間自衛武力部隊日漸強壯。


戴潮春以聯莊保路為名,替滿清官方訓練地方自衛隊,幫官兵捕盜,地方官員非常欣賞他,彰化縣前後兩任知縣高廷鏡、雷以鎮也對他相當倚重。戴潮春聲實力大增,連彰化縣各衙門的書吏、皂役都入會,人數到達萬人。



. 起事革命




這時天地會勢力越來越大,臺灣總兵、道臺、知府乃派員查緝186243日,臺灣兵備道孔昭慈抵達彰化,補殺天地會總理洪氏,並命曾任彰化知縣的淡水廳同知秋曰覲前來協助掃蕩,於是秋曰靚帶領600名官兵之外,另外招募四塊厝土豪林日成率400人支援掃蕩。



然而415日掃蕩部隊在大墩與數千天地會黨人作戰時,林日成臨陣倒戈,當場擊殺秋曰覲。



知縣秋曰覲被殺,震撼全台天地會勢力頓時坐大,身為會首的戴潮春也不得不反416日率天地會黨人圍攻彰化縣城,並從八卦山以大砲轟城。

這時城內僅有三百多名老弱兵。418日,城內居民開城門,戴氏於鼓樂之中騎馬入城,孔昭慈則因外援始終未到,旋即服藥自殺,夏汝賢等大小官員則紛紛被殺。


關係位置圖




彰化縣城失守後,台灣南部各民間勢力紛紛起事,而中部大小土豪,如小埔心(今彰化縣埤頭鄉)陳弄、北勢楠(今南投縣草屯鎮)洪欉、嘉義嚴辦、以及鳳山縣徐夏老、淡水廳王九螺等紛紛加入戴潮春陣營,各地支持股首更是達上千,而他也論功行賞,除自封為東王外,封林日成、陳弄與洪欉為南王、西王與北王,設置大將軍等官位,安撫百姓,儼然自成一國,且控有幾乎全部的台灣中部與部分北部地區。












四. 清廷應變


由於福建向來靠台灣接濟米糧,事件爆發後臺米上漲,福建頓時陷入斷糧危機。

於是,閩浙總督慶瑞緊急派遣福甯鎮總兵曾玉明渡海來臺,召集臺勇平定戰事,命臺灣鎮總兵林向榮自西螺出兵作戰。
 
台灣府知府洪敏琛緊急成立籌防局應對事變,並向外國商行籌借十五萬兩銀作為軍費,並以關稅抵還。




五. 聯合客、泉 , 協衷共濟

 

戴潮春起兵之初,提出「連和二屬」「協衷共濟」的主張,「二屬」指的是漳州人及泉州人。過去台灣每有抗清行動,閩客、漳、泉常因彼此對立而被清政府分化利用
 
「泉人倡亂,則漳屬起而攻泉;漳人倡亂,則泉屬起而拒漳;粵之於泉漳也,亦然。」

戴潮春本身屬漳籍,所以在行動上,他注意吸收泉籍和客籍人參加領導集團,以爭取二籍人民的支持
 
戴潮春本人雖有此認識,但是眾將領中族群對立的意識已深,一些漳籍將領在行動中仍有不尊重泉籍人利益之舉,「連和二屬」「協衷共濟」的主張並不能貫徹,一部份泉籍將領相繼離去,投向清軍。

民間漳泉對立的族群意識仍深,在幫清朝鎮壓反抗軍的「義民」中,泉州籍漸漸多起來,清政府分化伎倆還是奏效。











阿罩霧庄攻防戰
 

前面曾提到戴潮春的哥哥戴萬桂曾與阿罩霧(台中縣霧峰)林家爭奪田租,革命軍中的南王林日成家族也和霧峰林家有仇,戰事爆發之後,革命軍很快地將矛頭指向霧峰林家,這時的霧峰在林家多年的經營下已經成為台灣中部的富饒之地革命軍進軍阿罩霧除了有其政治、軍事意義外,同時也藉機報仇,並奪回經濟利益。

4月間,林日成率領3萬多人截斷阿罩霧水源,打算一舉消滅霧峰林家。當時阿罩霧林家的兵勇多數跟隨林文察、林文明兄弟赴浙江作戰,庄中只剩72名壯丁

但是在林文鳳指揮之下,靠著大砲等強大火力還擊,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戰,期間林家幾乎失守,但在林家人日夜死守之下,加上來自翁仔社(今臺中縣豐原市翁子)羅冠英與東勢角客家人的援軍,終於擊退林日成軍隊。





 -----------------------------------------------------------------------------------------------------------------------------------



※ 台中東勢舊稱東勢角。原屬於泰雅族與拍宰海族之大馬璘社等族群之荒埔地,人煙罕至。 
     雍正年間,始有粵籍移民至此,現在東勢、石岡、新社等鄉鎮,是台中縣客家人口最集中
     的地區。

     東勢地處台中市偏東位置,介乎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因地處中央山脈與台中盆地之間,
     受氣候、地形影響,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適合高經濟性之果樹成長,故大量栽培高接
     梨、桃、柑桔、甜柿、葡萄等水果,為山城特有之產品。


臺中縣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

※ 林日成與霧峰林家恩仇錄

    霧峰林家,祖籍福建省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林石隨族親
    一起渡台,在彰化府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市一帶)創業肇基,務農。


   1786年林爽文起義被清政府鎮壓后,大里杙林姓尤其遭殃。林石被俘病死獄中,日產充公,
   林家家業因而中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家遷至阿罩霧莊(今台中縣霧峰鄉)。

  



 阿罩霧莊,為平埔族群的一個地名,是泰雅族人生活的地方,有獵人頭祭神之俗,拓墾中不小心就會成為番族神壇前的祭品。林家後人林甲寅撫番有方,長于經商,又入內山伐木燒炭  ,積累了丰厚的家資﹔土地經營困此卓有成效。







   幾年間林家在近山頂竹圍一帶,擁地二百多甲,雇請了佃戶耕種,年收谷四千余石。為紀念
   林甲寅開發頂竹圍,後人將這個地方改名『甲寅村』。

   林甲寅還在世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林定邦、林奠國,就已遷出甲寅村舊宅,興建頂厝、下
   厝兩處宅第。其規制之恢宏,裝飾之堂皇,堪與板橋林家宅第媲美。 霧峰地區則由于林家和

   雜姓的漳州佃戶的合力開墾,迅速發展成為台中盆地上漳州人的一大農業聚落。

   林定邦、林奠國,他們在阿罩霧拓墾的時候,為了生存,必須與阿罩霧的土豪互相爭奪土
   地。有一位姓林的土豪林和尚,林家在與他爭奪土地的過程中,林定邦被林和尚殺掉了。

   林定邦的兒子林文察、林文明,相當勇敢善戰,武藝也相當高強,在父親林定邦被林和尚
   殺死以後,立誓要報仇,一定要殺死林和尚以祭拜其父親。

   經過了幾年的準備以後,他們就突擊林和尚,並且把林和尚抓過來,殺掉林和尚,在父親的
   墳前祭拜,挖出了林和尚的心臟,以示報仇。

   這個復仇殺人事件,引起公署的震動。公署認為他們兩兄弟違抗法律,要將之抓去坐牢定

   罪。偏偏就在那個時候,中國發生太平天國之亂,清廷需要重用林文察,加以有人保荐林文
   察到中國大陸去打太平天國。於是林文察就率領他的家丁佃農,組成「台勇」軍隊,渡海到
   中國攻打太平天國。

    這是臺灣人子弟,所組成的第一支軍隊,也是臺灣人跨海遠征去幫助清廷,打擊反對勢力。

   戴潮春軍首領林日成為林和尚族人,戰事爆發之後,除了攻打官府與軍事據點之外,同時也
   藉機報仇,並奪回經濟利益。

  ------------------------------------------------------------------------



六 攻嘉義 八掌溪畔對峙


 
戴潮春舉事後,勢如破竹,沒多少時日,便直驅南下圍攻嘉義,台灣總兵林向榮遣副將王國忠等前往戍守,暫時穩住,不被攻破。

同治元年四月初九,總兵林向榮率兵三千駐紮在八掌溪南畔的「枋埤」(今八掌溪南岸後壁鄉境內「崩埤」),另分立五大營為牴角,準備迎擊竄據八掌溪北岸南靖厝(今嘉義縣水上鄉南靖村) 戴潮春部將戴彩龍。


當時連日豪雨,八掌溪溪水大漲,官軍的糧餉屯居在鹽水港,運補發生困難,戴彩龍出奇兵西繞涉過八掌溪攻據南岸的白沙墩,白沙墩恰在崩埤和鹽水之間,截斷官軍的糧道,林向榮被逼出戰,遂於八掌溪兩岸發生激戰,官兵傷亡慘重,林向榮部將多人落八掌溪溺死。

五月七日,戴彩龍乘勢攻崩埤大營,林向榮部將又多人戰死,林向榮狼狙而逃,至鹽水收合潰軍,其弟林向日以新兵五百馳援,聲勢復振,解破城之危。







  ------------------------------------------------------------------------

百年前戴潮春軍與清軍對抗八掌溪畔....



戴潮春革命 - 主要戰役圖                                                                                                    ---------------------------------------------------------------------------------


七 戴潮春攻鹿港



 

戴戴潮春軍西王陳弄率軍攻打鹿港,以獲取財貨。但鹿港城居民多為泉州人,他們堅守抵抗,雙方對峙不下,使得官兵能從容佈置反攻,並獲得泉州人各庄的協助,阻止戴潮春反抗軍的南進。

 

-----------------------------------------------------------------------------------------------------------------------------
※ 鹿港天后宮台灣媽祖的神蹟


1.媽祖顯聖逼退戴潮春
同治年間戴潮春之亂,攻陷彰化城,次月打到鹿港,鹿港原為商港並無城廓守軍,民眾聞賊兵到達均惶恐不知所措。然而第二天賊兵不戰而退,有人問其退兵理由,賊將謂見有身著白袍騎白馬之軍隊,由一女將率領直殺而來,賊兵以為官兵來援,因此將軍隊撤回,事後乃知聖母顯靈,從此不再侵擾鹿港。
2.瓶中水不竭
戴潮春創立小刀會,入會者有四百餘人,皆歃血為盟禁洩秘密,當時有鹿港人入會者,深感悔悟意圖退出,卻因曾經參與盟誓,恐遭天譴。此時媽祖為消除其罪業,乃在廟埕備水瓶,瓶中盛清水並燒神符投入其中,謂凡與賊盟誓者掬水漱口可消其罪業,因此遠近鄉鎮爭相前來漱口消罪,而瓶中之水不曾枯竭 。 

-----------------------------------------------------------------------------------------------------------------------------

八.  大甲城攻防


六月,掌管清王朝台灣北部軍務的鹽運使林占梅派蔡宇等人突襲大甲城東門,收復該城。

戴軍的王和尚則於6月2日率軍圍攻大甲城,並斷絕城中飲水。於是城民請貞婦余林氏祈雨,而當天果然下起雨來,頓時解除城中水問題。
 

6月9日,代理淡水廳職務的張世英與千總曾捷步、把總周長桂以及翁仔社勇首羅冠英率軍支援,加上大安港黃氏的協助,一舉擊退戴軍。
 

6月17日,王和尚再度領軍圍城,並再次截斷城中水源。這次居民又請余林氏祈雨,當天也再度將下甘霖。於是在張世英指揮下,城中清軍出城迎擊,再度擊退戴軍。





  ※ 台灣大百科 - 林占梅   

  ※ 竹塹林占梅-潛園風月
2005河洛歌仔戲歷史經典大戲【竹塹林占梅---潛園風月】,刻劃清朝時期台灣詩人林占梅所處的時代,闡述清朝政府「以台制台」的手段,讓台灣仕紳彼此敵對,以坐收漁翁之利。                                                                                                      




 
 -------------------------------------------------------------------


九 清援軍抵臺

6月7日,洪敏琛升為臺灣兵備道,統籌全部戰事。6月9日,提督曾玉明率領600名兵力抵達鹿港。然而,清軍軍費卻在押解途中於安溪寮遭遇戴軍,清軍大敗潰散,千總龔朝俊與澎湖副將陳國詮等人戰死,軍營器械經費全被奪走。

而同時,林日成進駐彰化城,戴潮春退回四張犁,之後戴軍陸續攻打嘉義、白沙坑等地,但皆被清軍擊退,而清軍雖陸續有曾玉明擴兵400人、臺勇1000人助戰,但也難有斬獲,雙方於是陷入對峙之中。











 

十  林文明返台 清軍北路勢強

 

九月,出身於台中霧峰林家, 本來在中國圍剿太平天國的林文明率領1000名臺勇請假回台灣助戰,戰事產生變化。

林文明於外新莊、阿罩霧庄(今臺中市、霧峰鄉一帶)、大里杙等地與戴軍展開激戰,擊退戴潮春軍,然後轉自翁仔社(今臺中豐原市),與當地勇首羅冠英合作,合力掃蕩石岡仔、葫蘆墩等地的戴軍。
 

然而此戰後,林文明以彈藥不足為由,返回阿罩霧。經多次催促後,善後總局補發火藥4000斤、子彈2000斤,而林文明於12月11日再度呈請福建巡撫徐宗幹補發積欠的安家銀19000兩與口糧費10000兩,但這些錢始終未撥款下來。
 

由於之前於浙江作戰時兩人已為臺勇安家銀之事發生摩擦,這次欠款問題導致當日主管善後局的福建布政使丁曰健和林家的關係更加惡化。
 

1862年11月23日,林文明率300兵勇攻打樹湳,最後於1863年4月11日派叔叔林奠國率領600名臺勇,與羅桂英等人攻入戴潮春老家四張犁,經過七天激戰受攻克該地。但由於軍費仍未解決,林文明再度停止進攻。至此戰事再度陷入膠著。




十一 清軍南路挫敗
 
就在林文明於北路有所斬獲時,清軍卻於南路遭到挫敗:台灣鎮總兵林向榮與台灣水師副將林國忠於七月前去救援斗六城,但反遭嚴辦、陳弄等人率數萬戴軍圍困;10月29日戴軍攻破圍困許久的斗六城,林向榮自殺,林國忠等大小將領分分戰死。

戴軍佔領斗六後,駐紮彰化城內的林日成於12月20日發軍圍攻大甲,與清軍大戰於城外,由於清軍人數有限,雖有羅冠英率義勇救援,仍敗退回城。這次戴軍與前兩次一樣截斷城中水源,而大甲城居民三度請余林氏祈雨,天空隨即降下甘霖,不久戴軍撤退,林日成亦退回四塊厝庄。隔年1月,台灣水師提督吳鴻源率領3000名清軍救援,並進駐鹽水。
 
1864年3月19日,吳鴻源發動猛攻,直攻到嘉義城外,與城內守將湯得陞裡外夾擊,擊退圍城多日的陳弄軍。6月,吳鴻源因不肯遵守指令發動攻擊,被洪敏琛免職,由曾元福接替,但六月洪敏琛亦死於任內,清軍與戴軍又陷入膠著之中。

8月,丁曰健接任臺灣兵備道,並由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登陸,重新佈置新的作戰方針。他命台灣鎮守參將關鎮國由五汊港(今臺中港前身)進攻,自己則於10月22日進駐竹塹城(今新竹市),並命張世英、羅冠英等人精選1000鄉勇駐守岸里社,打算直接攻打四塊厝庄等戴軍活動核心地區。




十二 林文察返台

閩浙總督左宗棠命林文察(林文明兄)返臺平定已起事兩年的戴潮春事件。

11月24日林文察自安平登陸,12月2日抵達嘉義,懲勸當地數百餘向清軍投降,並與與護理水師提督曾元福會師商議戰略。

商討結果,他決定先疏通嘉義與彰化交界處的道路,然後再收復彰化。林文察命白瑛、關鎮國合攻斗六,請彰化知縣凌定國由寶斗向南攻,而他本人與許忠標等部隊沿海向北作戰,直到麥寮與南下的林文明會師後再攻打彰化。

 


    

 
十二  清軍收復彰化

11月26日,林文察進駐麥寮。這時丁林兩軍已包圍彰化縣城,12月1日由曾玉明破城。之後,林文察進駐塗庫,與曾元福相約攻打斗六,同時殲滅支持戴潮春的村莊三十多座,逐漸逼近斗六城


但斗六防禦堅固,難在短其內拿下。於是12月12日,林文察假意以援助彰化戰事為由,密令各軍各撤離城外,至1865年1月15日,僅留關鎮國數營於城下,並燃燒煙柴草煙火,令士兵作慌亂狀,而誘使城內敵軍開門襲擊,這時附近甘蔗田伏兵衝出襲擊,關鎮國等軍備後夾擊,成功大敗敵軍,收復斗六城。



十三  戴潮春兵敗

清軍反攻斗六門,戴潮春逃入武西堡,見大勢已去,遣散餘黨,自雇轎子出去北斗投案。審訊中,回答丁日健所提「為何率眾造反?」的問題時說:「這是本藩一個人起意,與百姓無關」,因拒絕向丁日健下跪,當場被斬。

戴潮春被殺後,林日成、洪從、嚴辦、呂梓等,仍分散各地繼續抵抗,直到1865年(同治4年),才全部被清軍平息,戴潮春革命前後歷時4年。





戴潮春革命 - 各方勢力圖






------------------------------------------------------------------------------------------------------------------


◎ 不以選票械鬥‧不當選戰義民 

早期渡台開墾的移民,來自不同原鄉,因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自然形成各籍分類聚居、依籍貫劃分地盤的現象。又因台灣河川多東西走向,形成天然障礙,南 北交通不便,許多地方的開發,皆依大陸對渡口岸為主,所以來台的漢語族的移民及其後裔,仍抱持與原鄉祖籍的認同,難以形成台灣全島的意識。這些沒有台灣全 島意識,卻分別帶著不同的「原鄉認同」的移民(及其後裔)由於生存競爭,遂發生摩擦,進而衝突群鬥。閩南人與客家人鬥;閩南人中,又有彰州人和泉州人的衝 突,泉州人中,又有同安人和惠安、南安人火拚;或是某姓和某姓爭鬥;這庄和那庄車拚.,不同的樂團也對打;甚至同職業之間也有火拚。這種群鬥,即所謂「分 類械鬥」。

當時的台灣社會,往往因「分類」而械鬥;也因「械鬥」而更「分類」,例如─

「南北兩路沿海則泉人為多,近山則漳人為眾。每遇分類械鬥,漳人插居沿海者亦搬入內山;泉人附居近山者,亦移徙海濱。漳山泉海,各自聯絡一處。」連莊拼 鬥,往往數月不止,甚至還有打三年的紀錄,台灣在清朝統治的211年之間,發生過60次大械鬥,可見當年這個移墾社會的族群對立的嚴重,有礙於台灣全島意 識的形成。

這種只知道有自己的族群、自己的村莊,而無台灣全島概念的族群意識(或庄頭意識)也往往被清朝統治者加以利用,過去每有抗清行動,閩客漳泉常因分類對立而 被清政府分化,「泉人倡亂,則漳屬起而攻泉;漳人倡亂,則泉屬起而拒漳.,粵之於泉漳也,亦然。」(林豪,《東瀛紀事》卷上)


一七二一年朱一貴起事時,原本閩客籍人民齊響應,後來卻演變成閩客械鬥,南部客家人轉而協助清軍作戰;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之役時,以漳籍人為抗清主體,結果泉籍人反成為清政府的「義民」;一七九五年陳周全抗清時,反抗軍主要是泉州籍,而漳州籍則協助清軍鎮壓。 

一八六二年戴潮春起兵之初,有鑑於清政府利用台灣這種閩客漳泉的族群對立,加以分化反抗勢力,大大削弱了人民反抗鬥爭的力量,因此戴潮春提出「連和二屬」「協衷共濟」的主張,「二屬」指的是漳洲人及泉州人。他強調「二屬不相欺凌,方可協衷共濟,庶免分類之變」。

戴 潮春本身屬漳籍,所以在行動上,他注意吸收泉籍和客籍人參加領導集團。然而,戴潮春本人雖有此認識,但是眾將領中族群對立的意識已深,一些漳籍將領在行動 中仍有不尊重泉籍人利益之舉,一部分泉籍將領相繼離去,投向清軍。民間漳泉對立的族群意識仍深,在幫清廷鎮壓反抗軍的「義民」中,泉川籍也漸漸多起來。清 政府的分化作用還是奏效。

當戴潮春攻打泉州人密集的鹿港時,泉州人堅守抵抗,雙方對峙不下,使得官兵能從容佈置反攻,並獲得泉州人各庄的協助,阻止戴潮春反抗軍的南進。戴潮春最後還是功敗垂成。

那些統治者所褒獎表揚的「義民」,其實只是跳不出庄頭、族群意識的小格局之民而已。「義民」只知有本村、本庄、本族,最後卻是被外來統治者利用而不自知(當然,反抗軍本身或另有可議之處,此處不論)。

今天,隨著社會變遷,十八、九世紀的械鬥雖然不可能重現,但是族群意識似仍若隱若現。座頭意識也仍未完全褪色。因此,每逢選舉一到,候選人便加以利用。候 選人每到一村一庄,就極盡討好巴結之能事,說他如何想辦法照顧該村該庄;每到某一族群聚落,便立刻表白他如何照顧該族群,甚至硬拗說他也有該族群血緣;每 到一宗姓祖祠,就立刻認祖歸宗,說他也是其後代子孫....。

小格局的選民,仍只考慮自己一族、一村、一庄或一家的事,而不去考慮台灣的整體發展。誰來過我們村子走兩趟、誰送了我們鄰里幾十萬元、誰可能讓我的族群重振過去的優勢地位....:誰就是我效命投選的人選。這種小格局選民的心態,是清代「義民」的現代版。

今天,我們不是在選村里長,不是在選鄉長,不是在選「客籍總會會長」,也不是在選「X氏宗親會理事長」,我們是在選總統。我們需要有以整體台灣為格局的心 胸。建構台灣為主體的國家觀,是今天當務之急,為了這個國家的建構,請不要用選票「分類械鬥」,更不要在選戰中做一個被利用的「義民」。( 自由時報
李筱峰 2000/03/03














-----------------------------------------------------------------------------------------------------------------------------------------------------------

1 則留言: